第五十八章

许雪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楼梯之恋最新章节!

    湘潇也想起了,这一次她回来以后,所看到的小镇。

    它已经不再那么宁静了。

    因为小镇上挣不到钱,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包括附近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到广州打工去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级别。

    人类越往前发展,就越要奔向它去。

    这个小镇,它是那么地小。

    每逢2,5,8赶集,用作集市的,也就200米长的地方,卖衣服,卖杂货和小商品。

    再往里拐,有一个小小的农贸市场,卖菜,卖鸡,卖猪肉。

    小镇的风景很好,依山而建。

    山上是青山绿树,山下是金灿灿的稻田。

    而小镇,就在它们中间。

    并不是将它们相隔,而是将它们相连。

    起风的时候,她随风飞舞。

    不起风的时候,她美得就像一幅图画。

    再远处,是大凉山的母亲河安宁河和安宁河平原,水量充沛,平原狭长,却并不富饶。

    土地贫瘠,多为松散的黄沙土,黄土中夹着沙子,收成一般。

    这已经是这里最好的土地,可以种麦子,稻谷和玉米,洋葱。

    沿河两岸的公路旁,有田地,有很多桉树,也有很多全是石头或者黄沙的荒地。

    更远处,全是雄伟的大山和松树林。

    山顶上如果有土地,那也是一粒一粒地挑去了大石头小石头,只剩下干燥的黄沙的土地。

    那是花去了大量人力,精心耕作过的,可以种土豆。

    松树下常年积着半尺厚的松针,一点就着,烧木柴时要用它引火。

    年老的婆婆会将它编成一米长的长辫子卖,一毛钱一个,挣点零花钱用。

    或者,雨季,上山去采点蘑菇。

    山下有的是田地,但是土层很浅,土质更差。

    而且离河谷又太远,缺水,产不出什么东西。

    另外,还有大片大片,有很多碎石和一点点干土,只贴地长草的荒坡。

    可以少量地放牧。

    她知道这些,都是小学时候,野炊时所见。

    还有,父亲带她去山顶上的彝族村长家时所见。

    长大以后,她的活动范围,就在这周围两公里左右。

    本地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工业不发达,农业也不发达,畜牧业更不发达。

    有人的原因,也受限于自然。

    母亲养她,从来不容易。

    而她,却认为自己花钱不多,父亲单位有救助,上学有补贴,很容易。

    但是,她另外还有开销,还要为她想她的未来。

    她这么一个大活人,天天蹲在家里,就是压力。

    母亲,并不容易。

    高中三年,同学的家境都很好,她的日子过得也不错。

    在一串红,天天都是灯红酒绿,火锅店每天都要倒去大量的食物。

    她简直都忘了,自己是谁了。

    母亲的工作,如果让她去做,她真做不下来啊。

    接下来,她又靠什么生活下去呢?

    除了纯,除了幻想,她真的是,什么也不会!

    生活这么难,而她竟还好意思幻想,还有心情幻想!

    腰缠万贯的人,在辛辛苦苦地埋头苦干。

    而一贫如洗的人,却在大白天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满脑子幻想!

    小镇的两头是两所学校,一所是小学,一所是初中。

    虽然两所学校的师生加起来,有2000人。

    但学生并不产生什么消费。

    他们就像她当年一样,从山里走出来。

    她当年带的是父亲给她的许多钱,而这些学生,他们带的是,从家里背来的米。

    他们将它交到学校,然后领取饭票。

    学校食堂只提供一块,蒸成长方形的米饭。

    他们到学校一次,要带够整整一星期六天的咸菜。

    这整整六天,从早上六点起床早操,到十点下晚自习,然后睡觉。

    他们都呆在学校里,学校的大门都是锁了的,不让他们出来。

    就是出来,身上也没有多少钱,去消费。

    每个星期,星期天放假一天,走路回去洗澡洗衣服,带米,带咸菜。

    而不像她读高中时的子弟校,中午和晚上都有两荤两素,早上有包子馒头花卷鸡蛋可以选,而且相当便宜。

    课间还有免费的糕点加餐。

    她高中时四人一个宿舍,有很多柜子可以放东西,每人有一张带抽屉的小课桌。

    宿舍一半住人,一半空着。

    而这所农村的学校,一个宿舍,十几个,甚至20个人,一人只有一张床。

    中间过道仅仅只够一个人通过,两个人同时走,都得侧身才能让开。

    男生在初中时还不懂事,但是很多女生,已经知道,如果不读书,只有一辈子呆在农村。

    她们能够把所有的课本,连标点符号,都背下来。

    除去那些辍学的,早早嫁人的女生,那些不努力的女生。

    那些努力的女生,就是这样苦读书,升学率也并不高。

    她当年能考那样的分数,也是比较神奇的。

    可能是,沾了有一点点文字功底的光。

    就这样一个小镇,常住人口不超过500人。

    镇上,就已经有两对年轻人,离了婚。

    这离婚率,是很高很高的。

    小镇上出众的女子,所喜欢的,再也不是小镇上的男孩,而是外来的男子。

    湘潇因为看了杂书,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和身边的男孩子谈恋爱。

    而且,她本身也是城镇户口。

    但那两个农村女子,却并不是,因为看了杂书。

    而是直接地受到了,外来人的冲击。

    小镇背后的山脚下,开始修高速公路了,来了工程队和一些生意人。

    离婚的其中一个女子。

    婆家倾尽全家两万元的积蓄,在街面上,让小夫妻开了一个小卖部营生。

    他们在小卖部门口摆了两条长凳,专供施工队的师傅们喝啤酒和聊天,吃零食。

    明亮的路灯下,每天都撞死不少飞蛾。

    这真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好机会。

    而且那女子又能说会道,长得还有几分姿色,盘着最时尚的头发。

    店里的生意非常好。

    没想到,没多久,就跟其中一个,跟工程队做生意的,三十多岁的男子跑了。

    去问工程队,说那不是他们的人,生意已经做完了,联系不上了。

    本来以为要发财,没想到只剩下,叹气的儿子和两岁的小孙女。

    儿子觉得自己很没出息,一气之下,去了广州。

    他在一个厂里的流水线上做了领班,有五千来块钱的收入。

    这已经是小镇上,最有能耐的年轻人了。

    小镇上最能干的年轻人,在城市里,却不过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他,再也不回小镇了。

    没多久,那女子就回来了。

    但是,离了婚,进了城,在西昌城做了按摩女。

    她,再不好意思回小镇了。

    她婆婆是母亲的好朋友,她捶胸顿足地说,真不该开这个小店。

    她并不知道,现代文明,已经冲击到了小镇,挡也挡不住了。

    除非,住到大山深处,一辈子都与世隔绝。

    而不像当年铁路的开行,带来的是有严密纪律的,退伍转业的老兵。

    他们绝大多数,在老家已经成了家,工作和收入也固定。

    他们不会去招惹当地的女子。

    铁路是统一的,整齐的。

    而公路却是不统一的,分散的。

    再说,又20年过去了,又是另外的一代人了,想法都不一样了。

    离婚的另一个女子。

    是村长的二女儿,人称“水晶妹”。

    四个月以前,湘潇刚刚高中毕业,还没有到一串红打工。

    她踩着清晨的露珠,迎着朝阳晨读,她在背她的古诗。

    她看见水晶妹正在菜地里扯小白菜,脸上满是刚哭过的泪痕。

    她长得很白,不干活,不说话,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农村女子。

    她穿着浅紫色的连衣裙,比那清晨的露珠还亮,真的是一块亮晶晶的水晶。

    女村长是个很麻利能干的人,她们的田地,全部都用农家肥精心培育过,地里的任何东西,都长势喜人。

    周围那一湾的土地,都跟她学了样,富饶无比。

    昨天晚上,是水晶妹大喜的日子,而最心疼她的外婆,却哭了整整一夜。

    因为,风吹灭了蜡烛。

    这里的风本来就大,而且她家又住在半山腰上,一点也不奇怪。

    她外婆说,他们过不了一世,会半途而散。

    新婚之夜,是全家人的事,而不仅仅只是两个人的事。

    所有人的新婚之夜,绝对不像念书时,同学在宿舍里讨论的“新婚之夜,谁先脱衣服”,那么简单。

    她到底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嫁的是一个,从省城成都来的,修高速公路的工程师,三十岁,离异。

    而她,十九岁,初婚初恋,也就只比湘潇大几个月。

    外婆认为,三十岁,太老了,再大几岁,都可以做她爹了。

    离异,太复杂了,太花心了。

    一直都反对他们,甚至找过人家单位。

    但是,水晶妹一气之下,他们住到一起了。

    就只好,结婚了。

    本来是件好事,就因为风吹灭了蜡烛,新婚之夜,外婆却哭了一夜。

    你让人家城里人怎么想?

    接下来,再加上他们住在她家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悲剧终于应验。

    他们用了半年恋爱,用了三个月离婚。

    就是仙女,也没有兴趣。

    外婆一直认为,那被风吹灭的蜡烛,不吉利。

    那被风吹灭的蜡烛,因为人的参与,人的渗和,真的,不吉利。

    因为与村长的小女儿相熟,湘潇去过她家,很整洁,家里布置,尽量模仿城里人。

    院子里遍植花草,很美。

    但厕所和农具却无法改变。

    她姐姐早早读了研究生,在一个偏僻的大学里教书,嫁了同校的老师,算是镇上学历最高的人。

    女村长去给她带过孩子,很满意。

    她妹妹读了幼师,在幼儿园里,成天和天真无邪的小朋友打交道。

    就她读个高中,上不上,下不下,心还这么复杂。

    本来指望嫁人改变命运,却成了这样。

    外婆就没有想过,她这一离婚,也跟工程师一模一样,成离异的了。

    在小镇上,就等于那,只打一折的商品。难哪!

    她,再也不回小镇了。

    她去了西昌城,干什么,不知道。

    出色的人,进城。

    被容不下的人,也进城。

    小镇上的女子,就不要那么心高了,找个西昌城里的,高中毕业,就行了。

    自己以为自己是,小镇上的嫦娥。

    而在省城人眼里,却不过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一个猪八戒。

    高速公路还只是在地上,划了两根线,动了两铲子土,就牵扯出了,这么大的两桩情感大案。

    果然像《粉红色的信箱》里的老师所说,不长脑子,管不了三天。

    为什么小镇女子,会有这样的结局?

    她想起了,小时候的尿罐。

    三年级出麻疹以后,那学期最后的一个月,叔叔帮她在学校里,找了一间大房子。

    那个老师是镇长的儿媳妇,他儿子在县城里做领导。

    她平时住镇上,学校里这间房子,只用来放放作业本。

    这间房子,是隔壁隔着竹篱笆墙的,五十岁老师的两倍大。

    她躺在大床上,都可以一清二楚地听到,他们一家人的谈话。

    就是他儿子从农村下乡回来,考上了研究生了。

    她很小就知道,读了大学以后,可以考研究生了。

    冬天又潮又冷,大床下面有一个大陶罐可以小便,但是第二天早上,得拿到300米以外的厕所里去倒和刷洗。

    那个老师有时候,会把作业本放到那里,然后放学再去取回家。

    但是期末了,她坐在那里改试卷,忽然闻到屋子里不对劲。

    掀开罐子一看,原来是她的一小半坛尿尿。

    原来,她是一个礼拜才去倒一次的。

    穿着笨重的棉衣棉裤,又要走那么远,罐子好重,又怕摔坏了。

    再说,小孩的尿,不臭,庄稼人还把它当宝贝呢。

    连隔壁天天住那儿都有没闻到,两间屋子的墙只隔到一半,要有味,早闻到了。

    老师问她为什么不每天上厕所的时侯,顺路就倒了?

    她没有想过,对她来说很轻松的事,对一个瘦弱的孩子来说,并不轻松。

    她只是认为她很邋遢,她很懒,她是一个农村小孩,本性就很不好。

    她气坏了,认为自己的好心,不值得。

    本来她都不嫌她盖脏了,她的高级的缎面被子,还亲自为她缝洗了一次,没有想到,她竟这样不讲卫生。

    以后,她下学期,再也不要再想住她的屋子了,她在镇上上学的好日子,也结束了。

    母亲来帮她搬东西,并没有怪她。

    叔叔来了,不停地向老师道歉,之后,也并没有说什么。

    走出了门,她又倒回去,那个老师的目光定住了她,问她,还有什么事?

    她说,忘了拿梳子了。

    她转身去找到,然后递给了她,嫌恶地望了她一眼。

    她没有让她再踏进,那间屋子一步。

    她只是记得,那个木头做的门槛,好高。

    就算是她错了,一般人也不会,那样去对待一个,刚刚九岁的孩子。

    原来,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这件事,只是现在忽然想起。

    并没有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但是,她确实比以前讲究了。

    母亲,也是。

    那时,她并没有想到,一个坏习惯,毁了她一辈子。

    如果在镇上念完小学,那又是怎样的呢?

    可是,她的问题,并不是初中时考得差呀。

    那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她的初升高,只是分数高,学得并不扎实。

    而如果在镇上念完小学,再在老家念高中,那真的才是底子好,学习好。

    老家县城的高中,升学率是很高很高的,不少人都考上了北大清华。

    不说北大清华,川大也还是可能的。

    还有,小学二年级,因为看了《叱咤闹海》,好喜欢那朵莲花。

    镇上的供销社有卖,挂在墙上,两毛钱一朵。

    贵倒不贵,但是母亲说,要等她考了一百分,才买了送给她。

    从此,她便满怀期待,一有空,常常跑去看它,期待母亲买了,送给她。

    但是她虽然是全班第一,二年级一年,她都没考过一次一百分。

    上三年级了,她再去看它,她发现,它只是一朵,很普通的塑料花。

    在那儿都积上灰尘了,都没有人买。

    再说,她也考不到一百分。

    从此以后,她再也不去看它了。

    原来,人是会变的。

    就是同一个人,只要他在成长,他就会不断地推翻自己。

    她们两个人,之所以失败。

    尿罐告诉她,原来,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塑料花告诉她,原来,人是会变的,连自己也会变。

    上一辈,嫁个工人,就很满足,就会百依百顺。

    而她们,找了老板,找了工程师,却还想要自己做主。

    一个落后的人,怎么做得了一个先进的人的主?

    一个学历低的人,怎么做得了一个学历高的人的主?

    这是在倒退,这是在让时代的潮流,倒退着来。

    这是在,开时代的倒车。

    时代,不会答应。

    上一辈,有婚姻,有世俗牢牢捆住。

    而她们,却捆不住那些,工作和生活都四处奔跑的,优秀的男子。

    像老一辈人所说的,将带有月经血的纸烧成灰,煮在荷包蛋里给他吃,就能够将他拴住。

    肯定是不行的。

    两把利剑,同时刺来。

    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面,老太婆得到了很多,却总想去驾驭金鱼,结果就是,只有回去守着自己的破木盆了。

    而此地风太大,现代的潮流也太大,旧木盆早就被呼啸的大风,被汹涌的潮水,弄朽了。

    连旧木盆,也守不住了。

    本来,找了一个优秀的人,是好事,却跟不上他的思想,却还觉得自己很对,很委屈,是别人容不下自己,死不悔改。

    而且,还认为自己很有骨气,主动放弃。

    那,人家还能说什么呢?

    本来,那些找小镇女子的男子,就是受了诗文或者是传说的影响,在情感上,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以为小镇女子会很简单。

    没想到却更复杂,更理不清,他又怎么会,不放弃呢?

    小镇上也有一个嫁得很好的女子,她嫁给了,铁路分局副局长的儿子。

    那个阿姨只有一米五,也并不漂亮,但是她温婉贤惠,和谁都处得很好,让所有人都喜欢。

    她从来不与人相争,很善于学习。

    再说,她嫁的是副局长的儿子,四十岁了,在单位里做着小领导。

    又不是副局长。

    也许,副局长当年就看出了儿子的平庸,才放过了她一马。

    但是,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这,也许就是小镇女子,比较好的归宿了。

    总得有所长,才会被人接纳。

    冼锐说,她只有纯。

    那这“纯”,就是那颗,比金子还宝贵的的心,不是谁都有的。

    哪怕只有一个优点,好好发挥,而不放弃,就足够了。

    想别人,是跳出去了去想,很容易。

    但是,关于她自己。

    她发现,很糟糕。

    她发现她并不顽固,她很善于学习和改变。

    她和冼锐的问题,就是,别后两个月,他忙于工作,他从来就没有去想过,他在楼梯上说:“如果你不同意,我就去找别的女孩子去了。”

    根本就威胁不到她,只有他的柔情,才可以感化到她,才可以感动到她。

    别后两个月,她想过很多很多,有她的责任,她的未来,更多的是,他们相处时的美好。

    但最根本的一点,他说话的方式,她都没弄懂。

    热恋中的人,谁会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呢?

    当他在楼梯上说:“如果你不同意,我就去找别的女孩子去了。”

    那是他,不善表达。

    他那是希望她靠近他,他那是希望她留住他,而不是其他。

    他那天晚上,在昆明,又说了相同的,一模一样的话。

    她当时,好像弄懂了,又好像没弄懂。

    可是,她还是生气,还是无法靠近他。

    而现在,她完全想通了,他并没有别的意思,他就只是很直,他的情感,就是很简单。

    他就只是想让她靠近他,他就只是想让她留下他。

    如果,她这么长脑子,而又这么顺应潮流,顺应他的先进。

    那么,她和冼锐,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

    是能够,走到一起的呢?

    还有,他到底想过没有,他所说的“别的女孩子”,极有可能就是,像开小店的女子一样,像水晶妹一样的女子?

    是另外一个云,是另外一个小叶。

    他只看到了她们的随意,却并没有看到,她们背后的,不幸的悲剧。

    她不能再想了,她已经精神错乱了,她简直是——要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