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我只对普通工人有兴趣

燕刀刀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重生零一:校花们太懂事最新章节!

    和这两个企业合作,根本不在唐缺的考虑范围。

    因为华夏重汽,是做卡车的,和他的定位不符。

    而轻骑是做摩托的,现在基本上已经是玩完的状态,日薄西山。

    和这两家合作,都不是什么好选项。

    而且,这两家企业,都是国企。

    私企和国企合作,容易出事。

    “我不打算和他们合作。”唐缺开诚布公。

    “为什么?”李荷问道。

    唐缺简单的说了理由。

    李荷点点头:“你的顾虑,的确有道理。但你们如果能强强联合,应该能为清泉市创造更大的利益。”

    李荷现在是市长,考虑问题的主要角度,自然是站在她市长的位置。

    只要对清泉市有利,又不违反大的原则的情况下,她都想促成。

    如果唐缺能带头,不说华夏重汽这边合作如何,十有八九能把清泉轻骑拉出泥淖。

    但唐缺,一点都不感兴趣。

    唐缺想了想,还是道:“合作的话,估计我的条件,他们也不能答应,但是我对轻骑的普通工人,倒是很感兴趣,可以接收。”

    李荷白了唐缺一眼,唐缺这意思也太明显了,对普通工人感兴趣,可以接收。

    但轻骑集团的那些中高层干部,就对不起了,不要。

    这种言外之意,官场老江湖李荷同志,自然不可能听不出来。

    至于为什么不要,李荷差不多也明白,但她还是问了一句。

    就是让唐缺明说。

    她哼了一声:“为什么不要那些干部?”

    唐缺无奈的挠挠头,和李荷这样的老油条说话,既要藏着掖着,还得在一些地方说透,很心累:“婶儿啊,您这是明知故问。最近这几年经济情况这么好,他们却发展越来越烂,亏的一塌糊涂,在倒闭的边缘徘徊,怨谁?还不是怨他们这些干部,只知道躺在功劳簿上捞钱,却对公司的生死不上心。”

    清泉轻骑现在败落了,但也辉煌过。

    成立于1956年,最初叫清泉自行车零件厂,生产自行车的脚蹬子、辐条齿轮什么的。

    后来在1958年依靠对苏式自行车的仿制搞出了‘卫星牌’机动、脚踏两用车。

    这在当时,是填补空派的存在,一出即火。

    配有单杠汽油机,百公里油耗仅1.2升,相比于传统的自行车更加方便省力,对比摩托车又更加灵活便捷。

    符合当时国情的车型,推出后就被国内的同行业者们争相模仿。

    1964,农历癸未年,清泉市自行车零件厂的一批技师以苏、捷两国联合研制的伊娃50型摩托车为样本鏖战150个昼夜终于研发出了中国第一辆15型轻便摩托车!

    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的“黑老鸹”。

    清泉的“轻骑牌”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凭借着这一款现如今看起来异常简陋的摩托车清泉自行车零件厂在业界声名鹊起,过了几年土豪日子。

    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松动让一众后起之秀把轻骑打的溃不成军。再加上1985年一场摩托车进口大潮让刚刚起步的中国摩托车制造业差点遭受灭顶之灾,本就风雨飘摇的轻骑更加摇摇欲坠。

    当然,这时候,轻骑还不叫轻骑,只是从自行车零件厂改成了脚踏车厂。

    1984年,一个叫张家领的中年领导干部,空降,接手清泉脚踏车厂。

    这时候厂子所有的资产加在一起已不足两千万元且负债率几近100%!就是在这样一种几乎必死的境地下,张家领依旧带着机动脚踏车厂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了后来被称为神话的轻骑集团。

    1985年在张家岭的主持下 ,清泉轻骑从扶桑铃木手上引进了后来的拳头产品K系列。

    K系列的出现让国人眼前一亮也救活了濒死的清泉轻骑。

    缓过一口气的济南轻骑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

    迅速搞出了轻骑木兰系列踏板摩托车,引领了华夏踏板摩托车发展的新风潮。一时产品供不应求,众多经销商在轻骑厂门口排着长队等待拿车。

    至90年代初期,济南摩托车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五十万辆, 这时候轻骑摩托厂也更名成了轻骑集团。

    清泉轻骑,只是集团的嫡长子,集团另外还有不少儿公司,孙公司。

    这时候,集团蒸蒸日上,什么力帆、宗申、隆鑫等摩托车厂都只是个小弟弟。

    至此轻骑集团在短短五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更是一跃成为国内摩托制造业的行业翘楚。这一反转被当年的人们称为:轻骑神话!

    当然,神话至此并未结束,高潮刚刚来临。

    1992年,轻骑集团将其下属的3个核心分厂(发动机分厂、总装一厂、总装二厂)进行重组改制,组建了清泉轻骑股份公司。

    清泉轻骑时间赶的刚刚好,很快便拿到上市指标,成为了河东省第一家上市公司。

    上市后的清泉轻骑如虎添翼,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了19亿元。

    “踏上轻骑,马到成功”,比十几年后送礼只送脑白痴金,一点不遑多让。

    到九十年代中期轻骑集团进入鼎盛时期,轻骑一跃成为国内摩托车第一品牌,各种子公司,孙子公司更是多如牛毛。

    除了清泉本土,外地比较大的,比如青岛轻骑,日照轻骑,琼海轻骑,乳山轻骑,贵阳轻骑,湖北轻骑,无锡轻骑,聊城轻骑,淄博轻骑等等一时间让轻骑集团迅速发展成为了以轻骑牌摩托车为龙头,集工、科、贸、农为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但物极必反,阳极而阴。

    清泉市的一些人物开始作了。

    而这时候的张家领,可能也是志得意满,以为自己是天才,疯狂扩张。

    不作不死。

    各种作用之下,轻骑集团的状况急转直下。